首頁 / 放.擂台 / 放擂台
放.擂台

讀者投書|「租稅轉嫁」與「土地登記制度」,囤房稅支持者不願告訴你的真相

2021.03.26
11:43am
/ 林宗翰

筆者將從「租稅轉嫁」以及「土地登記制度」兩點來向讀者說明課徵房地合一稅優於囤房稅的原因。

 

為顯示政府打炒房的決心,蔡政府於2016年執政後便開始便努力擴大租金補貼、包租代管,以及興辦社宅、推出包括房地合一稅在內的健全房地市場方案,並積極遏止房價不當哄抬。

 

去年12月3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「實價登錄2.0」修法,全面納管預售屋,包括明定成交案件的門牌、地號要完整揭露以及同時增訂紅單納管機制,禁止紅單轉售,若違規者,最高可處新台幣100萬元罰鍰。今年3月中通過「所得稅法」部分條文修正草案,用心精進房地合一所得稅制度,以此抑制短期炒作不動產,達到落實居住正義的效益。

 

但民眾所關心的囤房稅議題,到底需不需要推行?囤房稅真的不能再等了嗎?推行了就真的會有顯著的效果了嗎?筆者從「租稅轉嫁」以及「土地登記制度」兩點來向讀者說明課徵房地合一稅優於囤房稅的原因。

 



推行囤房稅發生「租稅轉嫁」的可能性非常高

 

首先,筆者認為,推行囤房稅發生租稅轉嫁的可能性非常高,更精確的說是必然會造成轉嫁,尤其現行房屋稅的稅基小,對於房東來說增加的持有成本必然有限,完全無助於房東釋出房屋,且既然市場供給不會提高,那囤房稅就不會是目前有效的房市健全政策,而目前政府所推的課徵房地合一稅經過研討和精算後,確實可有效達成遏止買賣套利的狀況,效果必然遠優於囤房稅。

 

也因此,「不推行囤房稅」是保護年輕人的友善手段,試想,若你是房東,課徵囤房產生的轉嫁效應會轉嫁給誰?你不會因囤房稅上漲1至2%就賣掉手中多餘的房屋,當然是轉移給承租人,等同變向漲租,讓小資族或是剛畢業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來承擔稅率並不公平。此論點也並非子虛烏有,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近日就曾表示,囤房稅造成的轉嫁效應「一定會發生」,且越接近都市鬧區,屋主談判能力往往越強,越容易發生轉嫁情形。

 

土地登記制度實務執行困難

 

再者,修改囤房稅還須考量我國土地登記制度。台灣的土地登記制度早在國民黨威權時代就已經相當複雜,實務執行困難度相當高,此外更涉及跨部會、中央與地方政府協調的問題。舉例來說,台灣有許多地區有祖厝、家族持有、一戶多號等情形,光是這點其複雜程度就相當高,而囤房稅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,還有房價城鄉差距等問題要考量,尤其台灣房地產在北部、南部價格差異甚劇,台北一戶較好的房屋都可能都要來到上億元台幣,但在南部部分地區10間房子可能都還不到上億元,囤房定義的數量實在難以判定。因此,我們與其拘泥在推不推行囤房稅,倒不如從整理財產稅稅基(所得稅)問題做起,長遠來看反而還更為有效,也更加對症下藥。

 

改善居住問題或落實社會住宅本來就不容易,我們更須清楚囤房稅不該被當作解決空屋等囤房問題的唯一良方,更不是稅率越高,效果就會越好,現階段所推動的房地合一稅反而更有機會嚴懲炒房投機者,並落實相關措施,如此也能讓資金的流向較為多元,如活水般對整體經濟產生正向效益。

 

 

圖片來源:翻攝自蘇貞昌臉書

 

最新新聞
林宗翰
曾任職於地方政府,現為關心社會與環境議題的社會工作者
延伸閱讀
最新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