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茄也能織出六億產值?美濃青農林奕辰的故事告訴你,農業其實超有搞頭!來看看她如何用家族農業、網路行銷改變地方命運!
冬日的美濃,陽光和煦灑滿田間。一大片翠綠的番茄植株已高達腰際,微風拂過,滿地的黃花像是在舉辦一場熱鬧的「黃花派對」。枝頭間,翠綠的小果實悄悄探出頭,像孩子般調皮地向陽光微笑:「別急,讓我們再吸收些冬日的溫暖吧!」豐收的日子不遠了,這片田地屬於又生農場,一個承載三代人夢想的地方,而故事的主角,是27歲的青農——林奕辰。
田間黃花搖曳,這一大片是又生農場種植番茄的園地
從「留美投農」到青農第三代
「我是個『留美投農』的番茄青農。」林奕辰帶著笑意形容自己。這個高雄美濃的客家女孩,自小在農業家庭長大,耳濡目染著阿公阿嬤的辛勤,見證了家族將橙蜜香番茄從試驗品種推向台灣市場的旅程。
林奕辰的阿公是橙蜜香番茄的初代試驗種植者,當初這種橙色的小番茄不被看好,甚至一度滯銷。然而,阿公阿嬤憑藉熱忱,將番茄分享給在地學校、宮廟與老人,慢慢地,「番茄阿嬤」的名號傳遍了美濃。而隨著產地直銷的概念崛起,又生農場逐步成為橙蜜香番茄的重要推廣基地。
現年27歲的林奕辰是又生農場第三代,為延續從阿公那一代對橙蜜香番茄的推廣,決定承接家族使命
「我們曾經見證番茄產業的盛況,一季就能創造六億的產值。」林奕辰感慨,這些數字不僅是農業的成就,也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。然而,隨著產業老化與農村人口外流,這份榮景逐漸淡去,讓她對延續家族產業有了更深的使命感。
林奕辰大學讀食品科學系,因此對農業加工領域及永續農業生態等領域極為關注
明明是番茄養大的孩子
帶著對農業的熱愛,林奕辰選擇就讀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,深入研究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。在大一的一堂「食物學」課上,教授帶領同學參訪了不同的農場,從百香果到葡萄的種植現場,隨後轉身問她:「你們家種番茄,你要不要講看看你們家番茄有什麼樣的格外品?那它是因為什麼樣的狀況而產生的?」
冬季的番茄田,琳琅滿目都是等待著成熟的小番茄們
當時的林奕辰,竟對這個問題一時語塞,答不出瑕疵品(俗稱「格外品」)產生的原因。「我明明是番茄養大的孩子,卻對這個產業的了解如此淺薄。」她回憶起當時的困惑與愧疚,甚至被教授打趣說:「枉費你是番茄養大的孩子。」這次經歷讓她深刻反思,也促使她決心重新審視家族農業。
「格外品的存在,不一定是失敗,它其實可以變成新的價值。」她解釋說。「格外品」是農業生產中外觀不佳但仍可食用的農產品,它們可能因刮傷、蟲害或氣候影響,未達市場標準而滯銷。這堂課讓她意識到,家族的農業生產存在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,而她對這些問題的了解還遠遠不足。
南隆國中番茄小尖兵食農教育活動
從那時起,林奕辰開始在假期回到農場,細心觀察番茄的生長過程,試圖了解每一顆果實從開花到結果的變化。她逐漸認識到農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——青年大量外流導致農村老化,產業也隨之缺乏活力。
在研究所期間,她進一步專攻蔬果加工,並將格外品製作成果醬與果乾等產品。「研究所時,我們試著用格外品做果醬或番茄果乾,沒想到市場反應很好。」這些經歷成為她推動農業加工的初衷,也讓她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責任感。
又生農場集貨包裝廠
接班?不如打造新劇本
作為第三代青農,林奕辰並未以「接班」為目標,而是希望在家族基礎上開拓新的天地。她認為,父母與長輩在生產端打下穩固基礎,讓她得以專注於推廣與行銷。透過建立標準化流程與引進科技,她努力為家族農業注入現代化的效率與創新。
食農教育課程搭配背板讓教學更加生活化
「那時候我告訴爸爸,如果計畫達不到目標,我們會失去資金支持。」林奕辰笑著說。她成功爭取到客委會的青年返鄉計畫補助,推動食農教育的基礎建設,並一步步將構想化為現實。
「我希望又生農場不僅是一個生產單位,更是一個教育與推廣的平台,讓更多人認識農業。」林奕辰說。
又生農場與南隆國中和美濃區農會合作舉辦「番茄小尖兵」活動
田間找尋客家味
林奕辰在返鄉後積極推動食農教育,從「番茄小尖兵」到「一日農夫」,她設計了深度與趣味兼具的農事體驗。特別是針對客家文化,她將客家粄食如「木瓜粄」等特色料理融入活動中,讓參加者不僅了解農業,還能品味美濃在地文化。
美濃私房料理--木瓜粄
「我們希望種下一顆農業的種子,讓每個參加活動的人都有機會在未來接觸農業。」她笑著說。
又生團隊與美濃區農會和吉東國小合作舉辦「番茄小尖兵」活動
為番茄種下抗病魔法
隨著極端氣候對農業的影響日益加劇,林奕辰與農政單位合作,測試新型抗病番茄品種。這些試驗不僅幫助農民降低風險,也為產業革新帶來希望。「農民無法承擔新種子的風險,所以我們幫忙做試驗,三到四個月後,將結果公開給大家參考。」她說。
林奕辰推動農事創新,如今的又生農場在生產、銷售、服務、育成及試驗上不斷擴大
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壓力,也讓抗病品種的推廣更有效率。「我們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革新的推手,替農民減少前端測試的成本與風險。」林奕辰認為,這樣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韌性,也讓更多青年看見農業的可能性。
又生農場的番茄遵循產銷履歷,20年的獨門生產管理技術,呈現番茄最純粹的風味
種植番茄看似簡單,但實際操作卻是挑戰重重。從每日的施肥灌溉,到病蟲害防治,無一不需要細緻規劃。透過引進智慧農業設備,林奕辰大幅提升了田間管理的效率,並且減少對環境的負擔。「農業其實是一場與自然的合作,而非對抗。」她說。
台灣農業競爭且品質優良,許多水果都銷往國外,對此,林奕辰的看法是:「越在地越國際!」
「成為一個有信念的實踐家,就像一顆成熟的番茄。」
田裡的番茄逐漸轉紅,果實飽滿透亮,像是將陽光與露水都藏在了裡面。林奕辰蹲下身,輕輕撫去葉上的灰塵,陽光灑在她的肩頭。信念,或許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,直到讓一切變得值得。
(圖片來源:放言記者林可妮|攝影、林奕辰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