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李忠憲疑問「台灣要什麼時候才能醒來?」,什麼時候才會不再錯認披著特權皮囊的人是「人才」,什麼時候才能明白「邊緣人」這三個字是權力傲慢者的自我揭露。
近日國民黨基隆立委林沛祥在政論節目稱罷團是「社會邊緣人集合體」,引發各界爭議。對此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發文質疑,立委竟嘲笑在街頭為社會發聲的年輕人,反問「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」他指出,大學時許多同學不但家庭富裕還很爭氣,赴美深造後還能努力闖出一片天,反觀台灣部分「特權階級」擁有資源卻靠關係躲兵役、到美國洗學歷,回台後還公開譏諷參與公共事務的民眾。他直言,「我們不缺在外國洗學歷假精英的名單,我們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、承擔責任的人」,至於那些用語言貶低他者的人,他們才是真正被文明邊緣化的人。
李忠憲表示,在大學時間有許多同學來自富裕家庭,擁有許多教育資源,並得以進入台灣第一志願的大學科系,畢業後再赴美深造,有些人甚至留在當地與美國人競爭,發展出一番成就。他表示這些家庭的孩子不僅是出生好,還努力爭氣,是讓人真正佩服「家世與能力並重」的榜樣。
李忠憲指出,然而台灣最可惡的並非貧富差距,而是一種「特權階級的浮現」。他指出,那些人家世顯赫、資源豐厚,能夠靠著關係躲過兵役,再去美國掛學歷,回台後就被當成「接班人」高高捧起。
李忠憲稱最令人寒心的,是這些特權階級不但沒展現出相稱的能力與品格,還敢公開嘲笑那些默默參與志願服務、投入公共事務和參與大罷免的人,甚至譏諷他們是「社會邊緣人」。他表示,這種語言的輕蔑,暴露出一種價值觀的潰爛,也令他想起在德國柏林歌德學院時,曾上過關於何為貴族的課程,因而了解兩名真正代表貴族精神的人,阿爾貝・史懷哲(Albert Schweitzer)與路德維希・維根斯坦(Ludwig Wittgenstein)。
李忠憲介紹,史懷哲出生於德國阿爾薩斯地區一個文化與宗教世家,自小聰明過人,是神學家、哲學博士,也是音樂演奏家。他表示若只看他的家世與才華,他本可一輩子在歐洲講堂與音樂廳之間安然度日;但他選擇了另一條路,在三十歲那年放下名聲,重新攻讀醫學,並決定赴非洲行醫,史懷哲說道,「我不可以享受那麼多幸福而不去幫助那些受苦的人」。
而維根斯坦則是奧地利鋼鐵巨富之子,家擁財富與美國的洛克斐勒齊名,同樣原可一生安逸,卻自願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線,甚至在戰後將巨額遺產全數捐出,後隱居鄉間、擔任教師。李忠憲表示,維根斯坦相信「語言的意義在於用法」,因此他認為當某些政客把「邊緣人」當作羞辱志工的工具時,這些話語本身就揭露了說話者空洞的靈魂與階級傲慢。
李忠憲指出,史懷哲與維根斯坦二人所展現的,並非向下施捨,而是自降身段與他人並肩而立。他表示,這樣的精神與台灣某些「政二代」恰好成為對照,那些政二代的語言缺乏感同身受,只剩下優越感與輕蔑,他們不明白志工不是社會的邊緣,而是社會真正的核心。他指出,那些願意花時間、投入關懷的人,才是真正讓台灣撐起來的力量。
李忠憲疑問「台灣要什麼時候才能醒來?」,什麼時候才會不再錯認披著特權皮囊的人是「人才」,什麼時候才能明白「邊緣人」這三個字是權力傲慢者的自我揭露。他點出,「我們不缺在外國洗學歷假精英的名單,我們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、承擔責任的人。我們缺的,不是有錢人,而是有品格的靈魂」。
最後李忠憲表示,他在史懷哲身上看見這樣的靈魂,也同樣在很多默默無名的大罷免志工身上看到;而至於那些用語言貶低他者的人,才真正是被文明邊緣化。
(圖片來源:三立新聞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