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關於走向寫作之路的契機,楊双子坦言,是因為「環境太苦了」,從14歲、祖母過世後開始創作的,當時自己和妹妹都需要一個能夠逃避現實困境的地方,因此自己寫的小說很多都與現實處境毫無關聯。
台灣首位奪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家楊双子今(14日)在電台節目《新聞放鞭炮》接受專訪,吐露因成長困境萌發的作家夢,她談到幼時家庭破碎,由祖母一手帶大,但祖母卻不幸於14歲時離世,讓她和雙胞胎妹妹頓失倚靠。後續求學也只能就讀高職夜校,努力半工半讀以維持生計,當時楊双子姊妹唯一的精神慰藉就是閱讀寫作,她表示自己都會跟妹妹「逃到故事裡」,藉由抽離現實獲得心靈上的慰藉。她也表示,自己也是從祖母過世後開始寫作,白天在賣雞排、飲料,晚上讀書創作,於大學期間出版了四本書,後續也考上文學相關研究所,繼續讀書創作。
楊双子本名為楊若慈,有一個雙胞胎妹妹楊若暉,小時自父母離異後父親不知去向,兩姊妹是由祖母帶大,但祖母不幸於楊双子十四歲時離世。楊双子表示,當時兩人雖然有叔叔和小姑姑暫時幫忙,但資源有限,於是升學選擇就讀高職的夜間部,只能一面讀書一邊養活自己,她稱那時「張開眼睛都是花費,要考慮學費、餐費、住宿」,每一分錢皆要自食其力,也因父親行蹤成謎,姊妹倆無法申請就學貸款。
談到因病逝世的妹妹,楊双子表示,雖然在寫《臺灣漫遊錄》的時候,妹妹早已去世,但最初設置的小說歷史資料庫都是她處理架構,許多資料也是由她填補進去。而之所以如今的筆名叫楊双子,她也解釋,是因為双子代表雙胞胎,這個名字代表了她們兩人。
關於走向寫作之路的契機,楊双子坦言,是因為「環境太苦了」,從14歲、祖母過世後開始創作的,當時自己和妹妹都需要一個能夠逃避現實困境的地方,因此自己寫的小說很多都與現實處境毫無關聯。
楊双子回憶,那時會跟妹妹一起分享、「逃到故事裡面」,但後來妹妹發覺自己對小說的興趣不大,轉而投向畫漫畫,兩人後來也相約唸完高職後一起去讀文學相關的研究所,她笑稱理由是因「很早就喜歡這些可以讓我們逃避現實的東西」。
楊双子談到,投入文學並不務實,因為它對於現實處境的改變很有限,但文學是對姊妹倆來說是可以沉浸心靈和智識的依託,這對她們尤是重要。她形容那時候一邊勞動自己的身體,一邊可以藉由念書寫作抽離現實。
楊双子表示,自己也是在14歲時立志要成為作家,但因需要半工半讀,15歲進入餐飲業,開始賣雞排和手搖飲,工作環境急促吵雜,唯有在下班回家後,才能隔絕外界投入寫作和閱讀,她形容那樣的個人空間可以洗掉白天紊亂的思緒,回歸平靜。而自己也在19歲開始出書,於大學期間已其他筆名出版了四本書。
(圖片來源:新聞放鞭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