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放.高論 / 桑梓散步
放.高論
桑梓散步

【桑梓散步】我的台灣美術史閱讀

2024.12.26
11:53am
/ 李拓梓

當我們羨慕法國、羨慕美國、羨慕日本對於藝術史大眾書寫的投入同時,有能力提筆者,是不是也應該提起筆來,書寫那個時代、找回「自己說自己故事」的詮釋權呢?

 

轉換跑道以來,我一直想多認識一點台灣美術史,去看展、也開始閱讀,但始終覺得唸的沒什麼系統。也興起過考研究所的念頭,後來被老師阻止。老師說,考進來是不難,但沒辦法好好上課的話,會被當掉。她還說,喜歡美術史和去念一個美術史碩士是兩回事,如果只是喜歡的話,花一點時間讀書、聽一聽線上課程,入門的門檻沒那麼高,但書,好像也沒那麼多。



教科書之外,我選擇第一本系統性的讀物,應該是《台灣美術兩百年》,我深深被那句「你有喜歡的台灣藝術家嗎?」所吸引,當我們都可以飛到巴黎看莫內,飛到阿姆斯特丹看梵谷,為什麼講不出喜歡的台灣藝術家是誰?《台灣美術兩百年》以作品為經緯,累積成時代的描述,也對爭議的地方色、傳統國畫之爭等議題做了說明跟討論,兩大冊書籍彷彿目錄,讓讀者對美術的兩百年史感到目不暇給。

 

「美術運動」超脫藝術討論的政治、社會意涵

 

當然,如果要學習美術史,我們還是得回到謝里法的《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》出發,加上他寫成小說形式的《紫色大稻埕》、《變色的年代》,勾勒出「美術運動」這件事,超脫於藝術討論的政治和社會意涵。《紫色大稻埕》以出身大稻埕的幾位藝術家為主角,勾勒出日本時代的台灣藝壇風景,也曾經拍成電視劇,讀時經常讓我想起關川夏央和谷口治郎合著的明治風雲錄《少爺的時代》,沒有被畫成漫畫真是太可惜了。

 

謝里法的《我所認識的上一代》也非常精彩,他寫出了前輩藝術家與他的互動,也寫出了藝術家老年時、已經出名後的性情。不過據說謝里法對於早年的作品並不滿意,戒嚴時代資料不足,他人經常在海外,資料取得很困難,經常要依賴藝術家本人的回憶。但人的回憶不見得可靠,偶而彼此記憶相違,很容易引起爭端,謝里法自己也深受苦惱。但必須要說,歷史的詮釋本就依賴新史料的出土,在那樣不容易的年代為台灣美術初探治史,就算小有缺陷,也是瑕不掩瑜。

 

在那樣的基礎下,李欽賢的《台灣美術閱覽》應該是第一本以大眾為書寫對象的台灣美術史讀物,文字簡單、表達清晰,內容也不艱澀,至今都還在出版界長銷。我希望投入美術史的大眾寫作初衷,也是希望從他的肩膀上再往前看遠一點,把時代寫出來、把新的觀點記錄下來,啟發更多讀者再往美術史的深山裡走一點的興趣。

 

《台灣美術閱覽》寫作前後,也是文建會支持家庭美術館叢書出版的年代,這套書至今已經出版數十冊,每本針對一位藝術家,也是目前為止對單一藝術家敘述最清楚,無論圖片、文字具足的入門書。他的讀者設定也是一般大眾,但是在讀者的鳥瞰式觀點確立前,閱讀單一藝術家的推廣成效畢竟有限。

 

但開頭起了,嗣後幾本關於台灣美術的大眾寫作,比如潘家欣的《藝術家的一日廚房》就很受歡迎。潘家欣寫作時正是部落格盛行的時代,她以極淺顯的文字,輕鬆愉快的勾勒出藝術家的樣貌,時而俏皮的評論上幾句,讓讀者莞爾一笑。她為每位藝術家準備的一道菜色,看似無厘頭,背後卻都有值得深究的典故,確實是近期大眾美術史寫作的絕佳作品。

 

去年(2024)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的《走在台灣美術的最前面》和林振莖的《美術贊助者與台灣美術》的出版,也為美術史研究開了很多新話題。李賢文早年就投入採訪,他對前輩美術家的回憶,搭配謝里法的《我所認識的上一代》來讀,便是一部台灣的時代書寫,藝術家們走動其中,也形成台灣社會的一面縮影。林振莖則開啟了美術贊助者的話題,藝術家至此不再是孤零零的創作者,更透過他們的贊助者,與台灣社會的變化相連結,讓謝里法當年所謂的「美術運動」更為鮮明立體。

 

書寫時代,找回「自己說故事」的詮釋權

 

隨著2021年以來北師美術館的「不朽的青春」、「光」兩項大展吸引了觀眾目光,接續幾年公立館舍也陸續推出台灣美術的堂皇大展,這幾年「重建臺灣藝術史」的成果,引領出更多台灣人想要認識自己的「台灣美術再發現」。至此,個別藝術家的風格、或者單一主題的研究叩問,有了更多深入之作。

 

長年研究黃土水的鈴木惠可出版《黃土水和他的時代》討論了日治時期台灣雕塑史的發展,也帶著讀者親歷黃土水所經歷的時代,是非常出色的研究。左翼學者殷寶寧寫《走出閨閣:再探陳進的藝術實踐》,也以批判角度,說出了作為一位保守年代的女性創作者,陳進如何從「閨秀畫家」自我突破,而社會的詮釋又怎麼讓她要以洪荒之力,才能掙脫刻板的閨秀想像。

 

也有家屬自己紀錄的故事,稍早由郭松年撰寫郭雪湖的傳記《望鄉: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》,把郭雪湖如何自修習畫的故事講了明白,其中關於二二八、移民、與國民黨海外黑名單兒子郭松棻的關係,都有第一手的描寫,和謝里法《我所認識的上一代》搭配閱讀,收穫頗多。謝里法早年和人在美國的郭雪湖有很多通信,這些資料也曾經在國美館展出,是當代台灣美術研究的重要早期史料。

 

另外也有郭柏川夫人朱婉華的回憶錄《柏川與我》,歷史作家朱和之利用這本史料再詮釋寫郭柏川好朋友江文也的小說《風神的玩笑》也頗值得一讀,書中郭柏川簡直第二主角,郭柏川回台灣的際遇,也凸顯了江文也留在北京的不幸,讓人想起對為新中國頗有期待的海歸作家白樺在小說《苦戀》當中那句「你愛祖國,但祖國愛你嗎?」

 

也有許多出色的個展研究成果,比如南美館的「覓南美」系列,以袖珍版本的紹介,讓讀者可以輕鬆進入藝術家的創作世界,理解他們的人生和形成的畫風。大部頭展出後出版像是洪瑞麟、顏水龍、李梅樹的大畫冊,也時不時提醒讀者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跟閱讀,不過這些書的對象顯然是專門領域的研究者。

 

去年初衛城出版社出版了黃琪惠的《戰爭中的美術》和劉錡豫《神明離去之後》則是針對單一主題的研究。雖然是論文改寫,但文字淺顯易讀,如果已經有了鳥瞰性的史觀,對台灣美術有基本的理解,這些進階讀物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的理解台灣美術所曾經歷的時代。特別值得一提,是劉錡豫的臉書粉絲頁「書院五町目的美術史筆記」不時有更新,與另一個美術史專業研究的粉絲頁「Bí-su̍t Taiwan美術台灣」,都是美術史大眾閱讀的輕鬆入門讀物。

 

近期蔡潔妮博士論文改寫的《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: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》也是一部精彩之作,主題既是「書寫」,就必然涉及史觀的詮釋。蔡潔妮在書中對外來政權的美術史干預做了嚴厲的批判,也引起許多討論。誠如為她作序的魏聰洲所言,這本書所對話的對象,恐怕不只是美術史學界,更是社會學界、歷史學界。作為後進,我想為他們補充,當代台灣美術史的對話對象,不會只在學界,誠如蔡潔妮作品引發的爭論,這個主題值所有「有智識的大眾」來關懷。當我們羨慕法國、羨慕美國、羨慕日本對於藝術史大眾書寫的投入同時,有能力提筆者,是不是也應該提起筆來,書寫那個時代、找回「自己說自己故事」的詮釋權呢?

 

 

圖片來源: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;示意圖製作: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

 

最新新聞
李拓梓
資深政治幕僚,業餘專欄作家,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。喜歡歷史,也喜歡旅行與讀書,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,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。著有「改變時代的日本人」、「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」。
作者文章列表
李拓梓
資深政治幕僚,業餘專欄作家,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。喜歡歷史,也喜歡旅行與讀書,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,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。著有「改變時代的日本人」、「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」。
延伸閱讀
最新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