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放.新聞 / 財經
放.新聞
財經

台灣「循環經濟」應用有哪些? 經濟部、環保署、農委會這麼說!

2020.09.08
12:45pm
/ 放言編輯部 張馨予

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,過去在公共場所垃圾分類四類,環境教育紮根,奠定資源回收基礎,民國85年推出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、87年成立資源回收基金,一路走來國人養成分類習慣,更重要的是,回收物品能經過再利用變成產品。

 

循環經濟講求資源再利用、環保與永續發展,可應用在生活各層面。經濟部次長曾文生、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、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等今(8)日出席「2020年第四屆循環經濟國際研討會」,提出台灣循環經濟在校園、資源回收、農業各領域等應用方案及未來方向。

 



曾文生表示,行政院推動國中小學裝冷氣,有許多立委建議經濟部,應該是買冷房服務,不是購買冷氣機,因為冷氣機需要保固、維護,環保署要求店家預扣回收費用,最少不會變成浪費。若是冷房服務,對租賃空間者較方便,因是空調不用買設備,當不需要空間時,冷氣機壽命不見得用完。他表示,冷氣物品回收可以回到服務提供者手上,在設計時就可考量零組件可以繼續利用,例如冷氣塑膠外殼回收再利用。

 

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,過去在公共場所垃圾分類四類,環境教育紮根,奠定資源回收基礎,民國85年推出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、87年成立資源回收基金,一路走來國人養成分類習慣,更重要的是,回收物品能經過再利用變成產品。

 

沈志修指出,若把家戶垃圾及事業廢棄物加總,全國資源回收再利用率已達84%,但回收再利用品質可再提升,變成生活物品,台灣有很多年輕人已投入。而環保署近年推減塑、減量行動,包含減少吸管使用,一年可減少一億支,海攤撿拾吸管較往年少27%。

 

沈志修說,化妝品、清潔劑禁止使用塑膠微粒,希望對海洋生態作出貢獻,還有塑膠袋政策,大約有10萬家店家,不能再免費提供塑膠袋,一年約減少45億個塑膠袋,但台灣塑膠袋使用仍多,現在有155億個,希望能持續減少,所以源頭減量很重要,因為消費者只能做終端選擇,如果可以跨部會合作,可讓資源循環有完整架構,希望可引進國際歐盟循環經濟技術,作為推動資源循環政策的決定。

 

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,永續農業是在聯合國發展目標之一,農委會推新農業政策,讓台灣農業永續循環發展,多年來致力於循環農業,循環經濟與農業密不可分,是讓投入資源效率極大化、廢棄物極小化,如果是以終為始的概念,就是把廢棄物創造新價值,可惜的是現在多朝向末端廢棄物再利用,農業廢棄物一年約500多萬噸,但源頭資源未利用時,每年處理量還是相同,因此循環農業需要跨域合作,農業未來需要更多創新導入,包括製成創新、產品創新、商業服務創新,這些創新才能讓資源最大化。

 

 

記者張馨予/攝影

 

最新新聞
延伸閱讀
最新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