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放.高論 / 桑梓散步
放.高論
桑梓散步

【桑梓散步】生於神泉苑的京都

2025.04.09
17:50pm
/ 李拓梓

德川幕府在原來的皇居處興建將軍的京都居所二条城,便將過去神泉苑的土地大量納入二条城中。後來再加上維新後御池通道路的拓寬開設,進一步壓縮了神泉苑的規模,至此神泉苑僅剩下如今位在二条城南側的小小角落,看似一座不起眼的小池塘,挾著橋和神社、廟宇,徒步一圈大約十分鐘就走完,彷彿孩童遊玩的鄰家公園,一般觀光客很少特意走入,也早已忘記此處是京都的起源。

 

「京都是從神泉苑誕生的,但拜訪京都的人卻甚少聽聞神泉苑之名。」

 

這是林屋辰三郎的經典著作《京都》的第一句話。位在二条城對面,御池通上的神泉苑,如今規模極小,也確實如他所說,很少有人拜訪,但所在的大馬路「御池通」,即是以神泉苑的「御池」為名。

 

起這樣的名字,可以想見當年一定是皇家園林。確實如此,京都所在本是一座大湖,水退後成為盆地,因此處處有水。平安京奠都於此,便是以大湖殘跡為中心,於北興建都城中心的皇宮大內裏,取其南面為水,一方面作為觀賞、儀式之用;一方面在風水上也取南風之利緩解嚴冬暑熱。南面有池的建築作法在京都隨處可見,不過平安時期的建築大多已經不在,暫且可以用修復後的平安後期建築「宇治平等院」阿彌陀堂的南面水池來想像,可以說是無空調時代人類的建築智慧。

 

神泉苑也不是全都皇室使用,在偶遇的乾旱時,也曾經開放民眾入內取水。也有在御靈祭期間,開放庶民大眾入內參觀的紀錄,不過大多時節,有閒情逸致入內的多還是貴族世家,比如紫式部的《源氏物語》裡面,便有主角光源氏前往神泉苑賞蓮的篇章。

 

神泉苑在平安時代的規模應該是現在的數倍,既是皇家園林,也不乏經典傳說,其中最有名者,莫過於空海祈雨。這段故事記載在關於平安時代的故事《今昔物語》當中,話說平安京數月無雨,四處乾枯,天皇找來官立的東西兩寺住持來祈雨。

 

首先登場的是西寺的守敏法師,他祈禱掌管降雨的龍神蒞臨,但只下了一點小雨,對旱象無濟於事。接著登場的是東寺的空海,空海甫自唐國歸返,以繁複神秘的密宗儀式著稱,頗受皇室貴族歡迎,傳說掌雨的神龍已遭守敏封印,是以空海在神泉苑的法成橋上做法七天七夜,召喚北天竺善女龍王來訪,時至七日,果然天降甘霖,於是傳為神蹟,也更加鞏固密宗作為當年佛教領銜的地位。雨後空海敦請善女龍王在神泉苑住下,今日神泉苑規模雖小,但神社供奉善女龍王、佛寺供奉空海、法成橋被認為要虔心發願以成事,都與當年《今昔物語》傳奇所繫。

 



義經戀上白拍子舞者 多部經典塑造悲劇傳說

 

有關神泉苑的另外一段物語,則與鎌倉時代的義經相關。源義經是鎌倉武士,也是源氏得以剿滅當時掌權的平家之關鍵人物。他在一之谷、屋島、壇之浦三地連續擊敗平氏大軍,奠定哥哥賴朝的鎌倉時代基業。不過戰後兩人兄弟鬩牆,義經接受朝廷封官,和哥哥的武家政權利益衝突,最後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的義經慘敗而死,賴朝也留下殘殺手足不被諒解的惡名。

 

傳說義經就是在神泉苑迷戀上著名的白拍子舞者靜御前,兩人進而交往,最後因為義經之死,兩人的戀情也是悲劇收場。白拍子是始於平安的舞蹈,女性舞者會穿上男裝跳舞,靜御前是當時有名的舞者,跳起舞來也是迷倒眾生。靜御前的母親磯禪師也是有名的白拍子舞者,她一開始為了討好義經因此積極促成兩人相戀,後來卻因為聽聞了賴朝對義經不滿的風聲,而勸女兒離開,只是靜御前「愛到卡慘死」不但沒有走,還跟著被流放的義經北上。

 

故事結局蠻慘的,義經被害,靜御前被迫在賴朝面前跳白拍子,被認為是思念義經,惹怒了賴朝,還好保住了小命一條。不久後靜御前懷孕生子,嬰兒卻被認為是義經後代被迫溺死海濱,靜御前不久後也遭到流放,從此下落不明。這段故事被記錄在《吾妻鏡》和《義經記》當中,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的小說《義經》也參考了其中不少段落,義經是悲劇英雄、賴朝是反派人物、靜御前則是悲劇人物,她的母親磯禪師則被認為是能夠嗅聞空氣之人,便是這幾部作品所塑造。

 

京都歷三百年黑暗 神泉苑淪落至今僅存一隅

 

平安之後京都也陷入中世的黑暗期,從1156年的保元之亂起,一直到1477年應仁之亂終止,長達三百年時起時滅的戰亂,讓京內許多寺廟、家屋都遭毀壞,這段期間皇權也不彰顯,政府財政也不佳,並無力復建毀壞城市,是以算是京都的黑暗期。芥川龍之介的小說《羅生門》背景,就是典出《今昔物語》,描述平安後期京都大門羅城門荒廢,淪為盜賊出入之所的景象。連京之大門尚且如此,神泉苑內亦荒廢毀壞,遭侵佔之違章宅有、廢棄水池屋宅也有,至此神泉苑便再也不是什麼禁院,而是微弱的皇室權力所無法及之處,最諷刺者莫過於皇居就在神泉苑附近。

 

有謂京都其實是武士興建之城,意指當前的古都規模,都是戰國以後才興建,早已不是當年的平安京。事實上今日大多數的京都寺廟,都是在桃山時代的秀吉、他的兒子秀賴,以及統一戰國亂局的家康及其子嗣在江戶時代所重建。

 

德川幕府在原來的皇居處興建將軍的京都居所二条城,便將過去神泉苑的土地大量納入二条城中。後來再加上維新後御池通道路的拓寬開設,進一步壓縮了神泉苑的規模,至此神泉苑僅剩下如今位在二条城南側的小小角落,看似一座不起眼的小池塘,挾著橋和神社、廟宇,徒步一圈大約十分鐘就走完,彷彿孩童遊玩的鄰家公園,一般觀光客很少特意走入,也早已忘記此處是京都的起源。

 

不過這裡每年夏天可熱鬧,京都最有名氣的祭典「祇園祭」便發源於平安初建的神泉苑,當年是因為疫病橫行,遷都至此的桓武天皇在此舉辦「御靈祭」,祭祀過往怨靈,希望他們圓滿得度,莫再作祟,還給平安京一個清靜。隨著京都市區的繁榮興衰移動,「祇園祭」後來漸漸移往八坂神社,不過自八坂出發的神轎繞了一大圈京都後,最後停留的終點還是選擇了祭典初始的神泉苑,這也意味著神泉苑作為京都的發源地,與過去、現在都有著密切的連結。

 

 

(圖片來源:李拓梓提供;示意圖製作: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)

 

最新新聞
李拓梓
資深政治幕僚,業餘專欄作家,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。喜歡歷史,也喜歡旅行與讀書,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,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。著有「改變時代的日本人」、「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」。
作者文章列表
李拓梓
資深政治幕僚,業餘專欄作家,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。喜歡歷史,也喜歡旅行與讀書,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,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。著有「改變時代的日本人」、「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」。
延伸閱讀
最新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