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六角堂」本名「紫雲山頂法寺」,之所以稱六角,是因為本堂的建築屋頂為六角形,取佛教中六道輪迴、六波羅蜜等典故而來。本堂旁還有祭祀聖德太子的太子堂、水池和紀念曾在此修行的親鸞像。寺廟雖小,但由來並不簡單。此處稱為京都的中心,事實上這個中心的概念,背後敘說的是京都城市發展從平安至今,逐步東移的歷程。
櫻花滿開那幾天,臉書河道上瞬間湧現大量京都賞櫻的照片。其中熱門地點之一,便是位於烏丸三条附近的「六角堂」。坐在六角堂旁Starbucks面向庭園的座位,透過窗景欣賞六角形的本堂前有名的垂櫻。滿開的櫻花如粉紅瀑布流瀉而下,把小小的六角堂妝點得特別豔麗。
「六角堂」本名「紫雲山頂法寺」,之所以稱六角,是因為本堂的建築屋頂為六角形,取佛教中六道輪迴、六波羅蜜等典故而來。本堂旁還有祭祀聖德太子的太子堂、水池和紀念曾在此修行的親鸞像。寺廟雖小,但由來並不簡單。此處稱為京都的中心,事實上這個中心的概念,背後敘說的是京都城市發展從平安至今,逐步東移的歷程。
最早興建平安京時,中心自然是皇宮所在的大內裏。但平安京這座城市,本是濕地,右京本來就比較容易淹水,因此興建後不久,城市的熱鬧之地就不斷往左京移動,於今右京景點甚少,旅客訪京也多在左京活躍。平安中期以後,公卿居宅幾乎都在左京,後來經歷鎌倉、室町乃至戰國,京都的城市越發往東邊發展,甚至跨過鴨川,中心就移到現在的三條附近,六角堂因此成為傳說中的中心,並有一塊「臍石」,以為證。
臍石是一塊建築礎石,中央有一個凹洞,狀似肚臍,因此得名。相傳當年興建平安京時,為開闢道路,欲遷移六角堂,結果佛寺竟在一夜之間自行往北移動五丈,騰出了道路空間。原本的基石便留在原地,成為京都「都市中心」的象徵。在沒有精準量測工具的時代,中心不只是地理上的意義,更是精神上的意義,是以京都人會把這裡比照東寺、天神的「弘法桑」(弘法さん)、「天神桑」之說,叫做「六角桑」。六角堂的參拜者會摸摸臍石,有一度還有「臍石餅」這道甜點供參拜信眾食用,顯見香火鼎盛。
六角堂源起 從太子傳說至平安時代
六角堂原本規模較大,起源傳說和聖德太子信仰有關,傳說太子帶著一尊佛像來到山背國一代尋找木材,因為發現神木,於是在此建造六角堂,並將佛像留此供奉。這尊佛像也是今日的密佛如意輪觀音,佛像很小,大約五至六公分,傳說為太子所雕,極少公開,今年剛好遇到冬季特別觀拜,很可惜當時沒有明察此像甚少露出,竟沒有購票入場觀賞,錯過了難得機會。
太子畢竟是傳說,史實紀錄的六角堂則出現在平安之後,此廟宇因為地處市中心,故周邊經常聚集町人。京都歷史上幾次宗教戰爭,無論是1532年天台宗和日蓮宗對抗的「法華一揆」,或者是稍晚本願寺和一向宗對抗的「一向一揆」,六角堂作為市區町人雲集的中心,為了守護町眾利益,也都扮演起和反亂的一揆對抗的重要角色。六角堂外有一口鐘,一揆來襲時,町眾就鳴鐘彼此提醒。據說當時鐘聲日夜不歇,聲音刺耳,甚至被稱為「天下錯亂」。是以,六角堂作為町人聚集、對抗暴亂的精神堡壘,地位由此可見。
淨土宗高人堂中悟道 深化日本文、史學探討
六角堂還有一個傳說,是有關鎌倉時代淨土真宗的創始者親鸞上人。親鸞最重要的主張是「惡人正機說」,本意是人必須正視自己性惡的一面,才能是信仰的開端。他在《歎異抄》中提出「善人尚且能往生,何況惡人」的主張,這句話常被誤解為「做壞事也能得救」,甚至超譯成「做壞事更容易得救」。事實上,親鸞的本意並非如此,他認為只有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煩惱與脆弱,才是信仰的起點,才是徹底的誠實,畢竟真正需要救贖的,其實是絕望之人。
明治時代作家倉田百三最重要的青年啟蒙書《出家人及其弟子》,就深刻探討了親鸞的主張。親鸞並未持戒,不僅如此,他還娶妻生子,後來甚至與孩子善鸞因為宗教主張而決裂。善鸞把親鸞的「惡人正機」主張往前推了一步,他認為就算是殺人放火的惡人也可以得救,這樣的主張和親鸞顯然不同。這對父子因為宗教主張不同而決裂,但也並未對對方口出惡言,其中的人性、親情、教義,都值得再三推敲,因此也成為近代文學、史學的重要議題。
親鸞曾經在六角堂修行百日,他聲稱「百日參籠」過程中,夢見聖德太子賜教,悟出了不一定非要出家持戒,才能修行的道理。既然宗教是要救贖每一個人,是以即使是凡夫俗子,也可以透過修行而得救。他出關後隨即拜訪東山的法然上人,創建淨土宗的法然主張專修念佛,但仍保有戒律,是當時和親鸞主張較近的僧侶,但親鸞更進一步,主張只要發願,未持戒也可以修行,並且透過自身的婚姻、家庭生活去實踐。於今六角堂外還有親鸞聖像,在庭園走動時,不妨也繞過去看看。
傳說蛻去 六角堂仍靜立當代一隅
由於風景不殊,六角堂前的Starbucks一直是京都的熱門景點,晨起一杯咖啡,享受四季窗景,也是忙碌的城市中靜謐的一角。店家也很貼心,知道人們會如是想,特別在窗邊安排了不少座位,面向窗景,有單人、也有雙人,獨獨沒有多人座位。畢竟在喧嘩的花季,終於找到的一方靜謐小角落,也只宜獨享,兩個人還算勉強,三人以上,就顯得擁擠了。
(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;示意圖製作: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)